棉花枯、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。几年来,对枯萎病研究取得以下成果:
⑴初步查明了我国棉花枯萎病菌生理型。对15个省、直辖市、自治区的128个枯萎病菌种进行了鉴定,初步查清了我国棉花枯萎病菌主要有三个生理型:①高度侵染海岛棉和陆地棉、中度侵染中棉的为生理型1号,大多分布在长江流域,部分在黄河流域;②高度侵染海岛棉和陆地棉、不侵染或轻度侵染中棉的为生理型2号,大多分布在黄河流域;③高度侵染海岛棉、不侵染或轻度侵染陆地棉而不侵染中棉的为生理型3号,分布在新疆吐、鄯、托盆地。这为抗病品种选育和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。
⑵选育了抗病优良品种。“陕棉4号”、“陕401”、“川62-200”、“抗病洞庭棉”等抗病良种,已先后在发病棉区推广,表现抗病性强,在重病地上比感病品种增产50%-100%。新育成的“陕5245”、“86-1”、“6024”等品种(系),比当前推广品种的抗病性更强,正在繁殖示范,逐步推广。
⑶试验肯定了硫酸脱绒、“402”热药闷种和“多菌灵盐酸盐”和“平平加”消灭棉籽上枯萎病菌的效果。
⑷初步明确了用聚丙烯酰凝胶电泳方法,测定棉花过氧化物酶同功酶的变化,快速鉴定其抗病性,可以在苗期发现品种间抗病差异,从而加速抗病育种工作。
⑸在总结群众防病经验的基础上,通过实践,提出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改造重病区,轮作倒茬是控制轻病区,铲除病株是消灭零星病区,种子消毒是保护无病区的综合防治策略,并分别树立了典型。
1977年,陕西、四川、江苏、山东、河南等13个省建立综合防治枯萎病示范区,面积达160多万亩,病情普遍控制在5%以下,增产5%到1倍,防病增产效果显著,深受棉农的欢迎。
(资料来源:《1978-2003年国家奖励农业科技成果汇编》2004年5月中国农业出版社,P66-67)